如 何 教 孩 子 才 藝
教鋼琴二十幾年來常有機會和家長們討論孩子們的教育問題。其實我是在自己有小孩之後才有更深的體驗。
當我自己有孩子時,我才開始學習成為父母,也才了解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期待。我因此鑽研兒童潛能開發好幾年,並經營過兒童潛能開發的課程。但當我體會到兒童潛能開發的關鍵是父母時,我就了解到潛能開發的課程對象是教育父母,如果父母沒有此認知,兒童潛能是很難被開發出來。父母的觀念、人格特質、生活環境及期望才是造就兒童未來的重要因素。
一個有潛能的孩子,會因為父母的要求過低,而漸漸退化;一個沒有潛能的孩子,會因為父母的希望而成就某項行業例如:醫生;到底小孩應如何學習才藝,其實因人而異、因家庭而異,必須看父母的期望。例如:學鋼琴等西樂器等才藝,由於需受頗長時間的訓練,而國家提供極少的資源,所以花費相當大,再加上西樂市場很小,樂器價格因此高昂,想要學好一種樂器,家庭的經濟要有一定的水準。相較之下,國家投入很多資源來發掘數理資優生,父母栽培孩子在數理有關的科學領域,不但花費甚少且優良師資人數眾多。
讓父母困惑的應該是,我孩子的潛能為何?該如何培養?我認為,孩子最容易培養的潛能,是父母從事的行業。孩子每天耳濡目染,潛移莫化中都在學習父母工作時所給予的知識。但是,當然有例外。而且有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自己的行業,所以遍尋名師,期盼孩子有更好的行業。在以前,由於一般家長的知識水準比老師低,所以將教育權幾乎都託付給學校,期望老師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教,以後可以當老師或甚至更好。然而,現在家長的知識水準不比老師低,甚至高時,便出現挑戰師權的改革聲浪。這種現象,我認為是人民教育水準提高的必經過程。但在教育體制尚未改善前,父母應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?
所有世界名人的共同表示,就是一分天份,加九十九分的努力。從愛迪生到賈斯伯,從中國古訓到西方名人,努力一直都是被強調的。王永慶、日本首富、愛迪生、比爾蓋茲、賈斯伯等都是工作狂,只不過賈斯伯強調,要作自己喜歡的事。因此父母常陷入兩難的選擇,如果孩子喜歡的事是不穩定的未來呢?在歐美,孩子成年後就應該離家獨立,若無法生活就靠社會福利救濟;然而,在華人社會,成年孩子無法獨立,多是靠家庭成員資助。據統計,台灣目前25~35歲的成年人,35%或多或少都有來自父母的資助。這個數據告訴我們,放棄以前嚴格教育的結果,產生台灣最沒有競爭力的啃老族。
每一種教育觀念,都有利敝,孔子早有明訓:「因材而教」。父母應該自己多了解自己的孩子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方式及知識,與有經驗的父母或老師多討論,而不是順從熱門的潮流,花錢把孩子丟到補習班、才藝班,十年之後,才發現這些你不曾關心的投資都是沒有績效的。